欢迎登录广州市档案馆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馆内新闻

重回故事发生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在韶关开幕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6-15    |    来源:广州市档案馆


  一件件力透纸背的大师手迹、斑驳的珍贵史料、泛黄的旧照、饱经沧桑的教学物品、别出心裁的生产生活用具……让人顿时仿佛回到了那个“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的年代。

2022-06-15-17-01-marked-0.png

  6月14日,“赓续星火·时代共进”2022年华南研学主题系列活动暨《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仪式在韶关市博物馆举行。此次主题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体育局指导,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档案馆主办,韶关市博物馆、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承办,韶关学院、浈江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

2022-06-15-17-01-marked-1.png

  活动期间,韶关市还将邀请一批湾区人才专家实地走进坪石、大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进一步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更大力度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和扩大保护利用成果建言献策。

岭南先师穿越时空与青年学子“对话”

2022-06-15-17-01-marked-2.png

  “这是多彩的世界,带着梦想闯天涯……”6月14日上午,在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的歌声中,“赓续星火·时代共进”2022年华南研学主题系列活动暨《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仪式在韶关市博物馆举行。优雅的小提琴演奏《思乡曲》、男女混声唱《烽火书声》先后登场,顿时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的年代。随后,省市领导分别致辞,并举行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活动授旗仪式、敲铃宣布《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正式开展。与会人员还共同参观了《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

2022-06-15-17-01-marked-3.png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在抗战烽烟中,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学校和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为代表的中等学校纷纷迁至粤北乐昌坪石、 浈江大村、连州东陂等地,开始了长达5年的烽火办学艰苦岁月。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 先辈学人共克时艰,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投身抗日救亡,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021年12月8日,为了展现华南教育的这一段历史,“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在广州市档案馆首次展出。2022年6月14日,展览回到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韶关与观众见面。

2022-06-15-17-01-marked-4.png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韶关市北江中学高三学生陈烨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便和同学结伴前来参观这次展览,他深受触动:“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华南先师们在粤北传道授业的艰苦卓绝,让我们感受到在时光中不灭的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和顽强向上的动力。”

立体呈现抗战烽火中的广东教育发展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分为“抗战爆发”“迁徙办学之路”“困境中的坚守”“胜利复员”“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五个部分,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培正、培道中学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

2022-06-15-17-01-marked-5.png

  在烽火岁月中,作为当时广东后方的粤北云集了大批知识分子与青年学子。在粤北,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拓者之一王亚南将《资本论》首次带入课堂教学,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进行了两次长谈;张云、邹仪新等人在坪石的天文台进行日食采像、日食光度及天空亮度等天文学课题研究;“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和近代物理;陈国达、吴尚时和曾昭旋等教授研究形成了“红色岩系”(丹霞地貌)的系统学说;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马思聪创作了《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2022-06-15-17-01-marked-6.png

  “走进展览犹如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为我们立体呈现了抗战时期广东教育在困境中坚守、发展的历史脉络,有血有肉地展现了先辈学人在民族危难时学术救国、读书报国的不屈精神。这让孩子们可以带着震撼参观,带着感悟离去,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活动现场,带着孩子们前来参观的市民刘晓红感慨良多。

再现粤港澳三地教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这为正在战火中艰难维系的华南文化教育又带来新的挑战。抗战爆发之初迁办港澳的众多广东院校纷纷回迁,落脚韶关等后方,大批港澳学子历经艰险回到内地求学,内地众多中学、高校尽力收容、救济,以帮助同胞青年完成学业。三地文化同宗同源,抗战时期院校间的守望相助,呵护了共同的文化种子,也留存了今日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教育记忆。

2022-06-15-17-01-marked-7.png

  展览中数件来自粤港澳三地高中、大学学生转学证书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好佐证。著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家、中科院院士黄本立就是从香港一路辗转来到坪石,在培正培道联合中学考入初中二年级就读。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举也发生在这一时期,不少从香港脱险回到内地的文化名人,如马思聪、许幸之也来到粤北的国立中山大学执教、创作、演出。

2022-06-15-17-01-marked-8.png

记者从当年的学籍表中发现了许多从香港辗转回内地学校借读的学生名字。如美国政治家、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就曾从香港辗转来到韶关就读于当时的岭南大学中文系。她回忆起在韶关生活的情景时说:“流亡大学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晚上没有电灯,桐油灯烟雾弥漫,有时眼泪都熏出来。吃饭只有蔬菜,周日才有几片肉。有些学生常常连饭都吃不饱。”

  “来到这里我才发现,粤北山区竟然还深藏着那么多粤港澳同根同源的故事。”特意穿着传统服装,专程从广州驱车前来韶关“打卡”的郑苡羚认为:“这再次证明粤港澳多地不仅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辉煌历史,也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精神家园。”

珍贵文物、手稿展现韶关独特地位

2022-06-15-17-01-marked-9.png

  “这些文物、手稿、诗词都和韶关有着密切的关系,让人观之尤其亲切。”此次展览除了展出大量抗战时期广东文化教育档案史料,还有一批引人注目的实物展品,引来了不少观众久久伫立。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借出了曾在粤北执教的朱谦之先生的《朱谦之自叙诗》《广州演讲》等一批手稿和书籍,其中就包括粤北时期的诗篇。一名带着孩子前来学习的家长不禁轻声吟读起来:“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诲人不倦吾滋愧,抗敌图存志不灰。封豕长蛇终殄灭,夜深犹盼捷书来”。

2022-06-15-17-01-marked-10.png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相关部门在韶关市乐昌坪石镇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抗战办学旧址的民居中,发现了一批教材、图册和校徽等历史遗物;在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私立岭南大学办学旧址附近的村民手中,发现了一枚私立岭南大学的校徽;广东省集邮协会理事、韶关集邮协会副秘书长袁文先生借出了收藏的1941年曲江寄香港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航空邮件、1944年中山大学赵善欢教授在坪石寄美国航空邮件、1943年培英中学筹款电报等。这些物件都是抗战时期华南文化教育历史的珍贵实物证明。

  “这些珍贵的文物突出展现了韶关作为历史背景下故事发生地、承载地的独特地位,结合史实与当下活化利用状貌,系统地向观众介绍了韶关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系列保护、建设、开发、活化成果与意义。”韶关市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徐风爽向记者介绍说。

实地取材还原“烽火课堂”场景

  倾覆的笔架、摇晃的灯盏、竹织批荡的教室、杉树皮铺成的屋面,主办方通过场景复原,将观众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求学岁月。

2022-06-15-17-01-marked-11.png

  战时的校园建设一切因陋就简,所用的宿舍、教室、礼堂、膳堂、图书馆、阅览室,全部由留法的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虞炳烈设计。中山大学的学生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住屋以竹片织墙,树皮作顶,或以泥土造墙,禾草作顶。建材是杉木、杉皮、竹材等。家具、台椅、床铺,清一色竹制品。在竹床上铺禾秆草代替床褥。”依照这些描述,在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文献后,展览以全尺寸、相同工艺、原料重现了一间“烽火课堂”,用松树作柱,杉木为梁,外墙用竹枝编排骨架批荡黄泥而成,内墙用竹席隔成房间,屋顶盖杉树皮,建筑材料全部取自乐昌本地。

2022-06-15-17-01-marked-12.png

  主办方通过合理利用展馆空间,形式上注重图文与实物展品相互印证、相互铺垫渲染,同时通过严谨考据历史样貌与工艺的真实布景及辅助展品重现故事场景,辅以同步开展的“烽火课堂”等教学活动,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现场体验及对先辈学人困境坚持的历史影叠与感悟。

  “山河破碎,却不坠青云之志。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读书,而是在为国家富强、民族的独立而读书。”韶关学院一群青年学生久久伫于“烽火课堂”场景前,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大二学生苏杰森表示:“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当年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至今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之所在。”大学生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也应该无惧风雨,践行先师们的优良传统,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创造,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场景互动体验打动“老中青幼”四代人

  聆听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竹织批荡的教室内体验完“管埠的一天”课程之后领取一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证”;在“天文台”留下一张观星的剪影照片;在铺满松针草垫的定友图书馆图书角阅读一本小书……展览还设置了众多的互动体验展项,吸引了“老中青幼”四代观众竞相体验。

2022-06-15-17-01-marked-13.png

  “不仅可以看,还能听,且能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一家几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的市民刘建今年已是古稀之年,老人兴致勃勃地一边忙着发“朋友圈”,一边给展览“点赞”。

  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6日,市民和游客可随时前来观展体验。接下来,韶关市博物馆还会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和体验活动,开展抗战历史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表示将结合《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策划多场华南教育历史主题研学活动,以研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传承华南先师精神。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梁杰灵、刘嘉健、陈荟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