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广州市档案馆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馆内新闻

数字赋能,书写历史 广州市档案馆让民国档案焕发“新活力”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07-19    |    来源:本网

  档案记录伟业,历史启迪未来。作为广州民国历史的最忠实记录,民国档案反映了该时期广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不但承载着大量的珍贵信息,也是研究广州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以创新技术打造“数字档案馆”

  为将民国档案保管好、利用好,近年来,广州市档案馆以数字化为契机,成立数字化工作专责小组,逐卷逐页对民国档案的组卷和分卷、分件、案卷著录、文件著录、图像质量、数据挂接等内容进行质检和开放审核初审。截至2023年8月,馆藏所有民国档案140个全宗,88082卷,1220381件完成了重新整理和开放审核,建立起完整的案卷级、文件级和全文数据库,为民国档案的实体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转型不但为档案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也为档案本身带来更大的价值创造。随着馆藏民国档案查阅利用方式越来越便捷,查档者络绎不绝,更有远在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大学等地的学者来馆查档,利用数量逐年增长。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再调取档案原件,节省了档案出入库登记、复印、清点统计的环节和时间,提升了档案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据统计,2023年数字化复制件的利用量已大大超过了实体档案的利用量,数字化复制件的用档量,占利用总卷数的76.22%;民国档案数字化复制件利用量,占数字化复制件利用总数的82.96%。档案利用过程中,由于得到数字技术的支持,减少了档案实体的实际调用和损坏,让实体保护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以开发利用揭开档案“神秘面纱”  

  近年来,广州市档案馆对馆藏民国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利用。通过档案全文数据库,实现馆藏民国档案精准到件管理,揭开了珍贵档案神秘的面纱,为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档案开发、课题研究、举办展览等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成功申报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举办了“老城市·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文献展”;撰写策划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多元开发利用”项目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评选的2023年度档案事业发展十佳案例。

  2024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宣传推介”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立项,《<档案法实施条例>实施背景下专题档案资源多元开发利用研究》获广东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广州老字号—商贸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得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立项。先后举办了《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老城市 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等8个展览;公开出版《民国广州方便医院档案选编》《民国时期广州公共卫生防疫档案选编》《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标志性建筑档案选编》《广州市档案馆藏民国时期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档案汇编》等5种。深入挖掘馆藏民国珍贵档案,联合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档案文化电视节目《广州档案解密》,利用全新特技包装技术,让档案“活”起来。目前已播出五期,分别为《档案·人生》《镇海楼》《走进南沙》《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走进黄埔》,节目在央级、市级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点击阅读量近3万次,节目还在持续开展中。  

  记录历史 ,见证发展,民国档案是广州市档案馆的重要特色资源。把民国档案保管好,把民国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好、利用好,是广州市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广州档案人将满怀信心,不断创新,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