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画中的丝织图
清代广州外销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广州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城市风貌、劳动生产、社会生活,以及花鸟虫鱼等,堪称18-19世纪广州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难以计数的外销画在广州绘制售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远销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100多家机构拥有广州外销画馆藏。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和十三行博物馆等均有丰富的外销画馆藏资源,留存了珍贵的广州记忆。
本期“记忆.广州”栏目撷取清代外销画中展现养蚕、缫丝、络丝、染色、纬络、整经、浆丝、晒丝、锤丝、织造等生产过程图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温广州旧时记忆。
▲养蚕。妇女们把桑叶铺满蚕箔供蚕食用,再将整理好的蚕箔放置在多层蚕架上。
▲拾巧上山。早熟的蚕要先上簇,需要挑选快要吐丝的蚕,从蚕箔移至蚕蔟,亦即“拾巧上山”。
▲上簇。大批成熟的蚕一起上簇,称为“装山”。小蚕喜暖,为确保正常吐丝结茧,需要保持一定温度,故常用炭火在蚕蔟下方或周围加热,不能中途停火,一旦温度下降或变冷,蚕吐丝就会停止,缫丝时候容易断,丝无法抽尽。上簇如果不用火烘,丝质容易腐烂,不利于保存。
▲缫丝。缫丝分热釜和冷盆,“热釜须徐徐下茧绿之,多煮则损,凡茧多者宜用此釜”;冷盆也是火温,只是温度较低。此图煮茧与抽丝共用一釜,釜直接安放在灶上,说明采用的是热釜加手摇缫车缫丝。从工艺上看,冷盆速度略慢,质量却高,比热釜所缫的丝洁净有光泽,而且更为柔软有韧性。
▲络丝和染色。络丝也称理丝、解丝,就是通过牵引和手摇络车(南络车)转动丝籰来整理丝线,以增强丝的韧性。此图将络丝和染色合为一道工序。画面右侧两人各用一根染棒,分别套在丝线的一端,用力搅丝,使其残留的染液析出。
▲纬络。纬络就是卷纬。织丝时,经线用的丝较多,而纬线用的丝相对少,但是纬线要粗一些,所以需要用卷纬车把多根丝线捻合成一股。卷纬之前,把要用作卷纬的丝用水湿润,再摇动卷纬车,将丝绕在竹管上,以备织丝时作纬线使用。
▲整经。织丝的纬线要进行卷纬,所需的经线择要进行整经。整经也叫牵经,就是将理好的丝线按照需要的长度和宽度平行排列卷绕在卷经轴上,使得每一根丝线张力相同,以便织出上好丝绸。
▲浆丝。浆丝也叫过糊、浆纱,给丝过浆,可以使丝线更加结实,提高上机后承受综、筘等反复拉伸的耐力,避免反复摩擦影响丝绸的品质。一人手摇转轴带动丝线,一人用纑刷刷浆,以便均匀浆透。
▲浸浆。用纑刷刷浆或者将经丝扭绞后,还可以放在浆糊中浸泡,使浆更加均匀顺畅,生产出来的丝绸也更加精美。
▲晒丝。将染好或浆好的丝线挂在竹竿上晾晒。
▲锤丝、络丝和织造。生丝表面留有胶质,使生丝成为熟丝需要脱胶。图左侧男子手持锤丝器具,正在锤打木墩上的丝,即为锤丝。图中央女子也是在从事络丝工序,和上文中“络丝”图不同,此处采用北络车。二者的区别在于南络车手工转动丝籰,北络车采用机械式牵引绳索来控制丝籰,络丝快而稳,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图右侧两名男子采用花楼提花机进行织造。提花机大约一丈六尺,织机上高高隆起的部分就是提花织样的花楼。花楼提花机通常需要两人操作,提花的织工就坐立在花楼的木架上提花,另一人在织机前织造,两人相互配合着完成提花织造,可以快速织造出多彩多样花纹图样的丝织品。
参考资料
1. 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广州市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十三行博物馆编. 王恒、冯杰伉俪捐赠通草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3. 邴娇娇、史晓雷. 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清代外销画《制丝图》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