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以一流理念塑造一流城市 “大咖有约”校园访谈系列活动第二季第七期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
2019年11月18日下午,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协办的“大咖有约”校园访谈系列第二季第七期活动顺利举行。
本期活动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孙一民,围绕关键词“创新”,讲述他从单体建筑到城市整体营建的创新理念,以及他与团队为广州描绘新未来的筑梦故事。随后,孙一民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系主任、博导周剑云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系主任、硕导王焱教授,深入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应该如何发挥广州求新求变的特点,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十四天前刚从法国巴黎领回来的第七届Construction21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奖状,被孙一民带到现场。“广州琶洲西区绿色紧凑高效的都市营建”作为亚洲唯一一个获得城区绿色建设荣誉奖的项目,孙一民坦言奖项来之不易。“我们这五年实施的是一种品质化、精细化的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已经完全超越了简单完成设计、提供导则这样的基础,保证了该地区从僵化的图纸转到一个非常丰富的建设的过程。”
在“大咖开讲”环节中,孙一民分享了他打造国内各大体育场馆的丰富经历,以及带领团队参与琶洲CBD的营建,以一流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塑造广州新未来的筑梦故事。
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体育建筑博士,孙一民对体育建筑设计可谓“信手拈来”,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国家大型体育场馆的成功面世,使他和“华工建筑人”们备受关注,此后,“华工建筑人”在参与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也扛起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这面大旗。
作为广州琶洲西区绿色紧凑高效的都市营建缔造者,孙一民看到了自己和团队心中共同构建的风景线。在琶洲的设计规划中,孙一民与团队解决了该区原有“不够集约、不够绿色、不够智能”的问题,即将打造一个城市紧凑型新CBD,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唯品会、国美集团、小米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进驻。在建筑设计上提出层叠概念,除了增加市政公共服务配套密度,规划小街区以外,还建设适度的地下空间,在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居住设计的可能性。琶洲西区的规划将集中反映广州经济升级转型,城市设计总师制度的确立,也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的蓝本。
“我从最主要、最像殿堂、最保守、最孤立的体育建筑开始,慢慢发现了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一个建设的过程,我希望大家不一定完全走这样的路,但是我们可以去发现那么多的精彩,而这些精彩,其实建筑在大家最艰苦的工作基础上。”从单体建筑到城市营建,从解决单一问题到综合问题,孙一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扩展专业领域,他勉励青年学生,“把亮丽的风景当成自己学习的动力”,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会怕累。他还给学生灌了多碗“心灵鸡汤”,赢得阵阵掌声,他鼓励学生在大学培育独立精神,找到独特的发展方向。
在“大咖面对面”环节,三位华工建筑学院的学生代表以成熟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新颖的建筑理念是如何从构想到落地成型,并成为备受瞩目、走向世界的作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闫瑾,是夏木塘村建造小组负责人,她与团队在十五天内,分别进行在地建造,以夏木塘村的山野、森林、水塘为底图,绘制出一副美丽的乡村画卷。一条名为“若浮廊”的桥,无需一根钉子就能建造而成,最终在2018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中,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美国雪城大雪等21所国内外建筑强校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唯一一个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王奕程,则是2018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华南-都灵理工大学联队项目负责人,她展示了这场竞赛中的“冠军项目”——基于高密度城市的狭长型住宅“长屋计划”。他们将自然的风、光、热、庭院引入到一个结构面宽只有4.8m,长度有18米的居住空间中,通过多种设计与技术的创新整合,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和合理的能源系统,实现最优化的能源管理,最终获得竞赛总分第一名,斩获赛事冠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张文豪,则展示了如今正在设计和研发的一栋太阳能零能耗住宅。他们将结合现代尖端科技技术,整合现有的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加舒适、智能的生活环境,另外利用装配式住宅的快速搭建技术,让住宅的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他们即将在2020迪拜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打造这座新型的太阳能住宅。
“圆桌讨论”环节,大咖们各抒己见,他们从城市规划、建筑和文化的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探讨了在城市变迁中,广州应该如何舒展特点,抢抓机遇,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系主任、博导,周剑云教授,针对一新一旧的对比,抒发自己的观点。“城市是多元,有新、旧的;有原汁原味,也有五味杂陈的。但从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它就不能基于个人的偏好或者某一个时期的偏好,而应该放到历史感和全域感里面去。”他认为要让一座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就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设计和创作当中,展示建筑师对历史、场所的理解,对人们需求的理解。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系主任、硕导王焱教授,则对比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发表了广州这座城市“既不老也不新”的观点。她认为在进行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城市的文化传承、认同,但另一方面要思考文化的适用,即“让我们的传统、历史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她提出“科技赋能”、“节能”、“美学”三个关键词,这是城市未来改造发展中,她认为需要思考的三个维度。
孙一民院长则立足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从南越王宫署周边地区保护规划到老西关的街区发展、到如今琶洲琶醍一带的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广州还保留那么多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还存在绣花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非常需要理解和执行的。”他表示广州是一个有深厚品味的城市,只要我们细心品味,老城市新活力天天都在。“我们需要负责任地倾听,小心翼翼地传承,最后才能达成我们更美好的明天。”
在广州这片沃土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变化,“四个出新出彩”无疑是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让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是广州承载的期许和使命。乘势而上,才能不断超越。华工建筑人孙一民,时刻不忘初心,鼓励青年建筑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局限于建筑学领域,而是扩散至各个职业岗位上,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广州的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活力因子”,在创新发展中奔腾、律动!
“大咖有约”校园访谈系列活动是广州学术季推出的重点创新项目,旨在响应十九大对青年一代的号召,建立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平台。自2017年11月启动以来,已成功联动12个广州本土企业、17位社会各界大咖、11所广州区域高校、30余位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及6000余名师生,组织完成17场活动,并登陆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播出。多期精品节目已登陆学习强国、花城+等移动客户端,广府新语、新闻日日睇等微信公众号传播。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主办方还将会继续针对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来拟定活动议题,希望能让同学们在与大咖交流中学习成功经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